联合会专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联合会快讯 > 学会工作 > 正文

任豪祥:产学研联动创新潮 共推行业攀新高

发布时间:2025-05-10 15:50:08 学会工作部



产学研联动创新潮 共推行业攀新高

——在2025年(第十七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致辞

党委常委、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任豪祥

2025年5月10日

微信图片_20250510154642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中国数谷”——贵阳,共同参加2025年(第十七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物流学会、,向来自全国物流行业政产学研各界各地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在座各位对中国物流学会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美国政府发动的新一轮关税战,对中国经济和企业造成短期阵痛,但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企业创新转型。面对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中国物流、采购与供应链领域积极应对,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对此,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是凝聚行业共识,筑牢发展根基。全行业要深刻认识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企业风险评估与合规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产业链韧性,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二是深化国际合作,共建产业生态。呼吁全球物流、采购与供应链领域同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加强信息共享与标准互认,共同维护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立跨境应急协调机制,保障关键物资流通渠道畅通,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和稳定。

三是推动创新协同,培育新质动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发展智慧物流、绿色供应链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筋络”“大动脉”和“先导性产业”,肩负着支撑实体经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使命。

物流领域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通过构建“政策引导-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金融支持”的协同体系,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去年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在推动产学研基地建设、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开展课题研究、专家队伍建设和产学研项目需求对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课题结题报告547个,获评优秀课题309个;收到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1316篇,获评优秀论文575篇;新聘任特约研究员101人,总数量达到334人;新认定产学研基地52个,总数量达到282个。涌现了一批优秀基地和优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换工作。

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在当前经济转型与技术革新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通过机制优化与资源整合,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协同创新生态。面向“十五五”推动各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物流领域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关键技术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的研究方向。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在全链条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运行体系,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二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物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培育商业化应用新场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供给-转化-应用”全链条体系,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通过平台赋能、金融支持与场景驱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商业化落地。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术人才。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速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队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性人力资源保障。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新构建跨国校企协同机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根基,以“标准互联”为纽带,实现全球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建设跨境创新联合体、国际产业学院等新型载体,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从项目对接向生态共建跃升,输出智慧物流标准化解决方案,为全球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六是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行业提供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对接产业资源、专家资源和技术资源。推动产学研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制度规范,明确权责、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各创新主体合法权益,形成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物流与供应链格局。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局开路,以"新质动能"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各位同仁,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将智慧凝聚成合力,在政策协同中筑牢根基,在技术攻坚中突破瓶颈,在开放合作中链接全球,在产教融合中培育英才。相信通过政产学研各界的砥砺奋进,中国物流业定能勇攀智慧化、绿色化、全球化发展新高峰,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