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中国仍处于“贫穷”

发布时间:2017-12-06 09:59:20 亿欧网

翻开任何一本供应链管理书籍,你都会看到许许多多熟悉的名字,它们的描述结构通常是:某家世界五百强公司+某种供应链管理模式
 
例如: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丰田的精益生产、戴尔的大规模定制、ZARA的极速供应链、7-11的精准零售、亚马逊的智慧物流……
 
当然,它还有可能是这样的描述结构:某个国际机构或某个专家+某种供应链管理技术
 
例如:Joseph Orlickv的MRP、Oliver Wright的S&OP、VICS的CPFR、Kraljic的供应定位矩阵、Hau Lee的供应链战略矩阵、A.T.Kearney的棋盘博弈采购法、SCC的SCOR模型……
 
但是无一例外地,在这些名字中,无论是企业、机构或者是个人,没有一个来自于中国!
 
是中国缺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土壤吗?显然不是!我们早就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世界上每五支笔中有四支产自中国,每五辆车中有一辆是中国制造,每四件玩具有三件来自中国,每三件服装有一件产自中国……
 
是中国缺少世界五百强企业吗?显然也不是!2017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共有113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排在前100位的有20家之多。华为、联想、阿里、京东、苏宁、东风、上汽、一汽、鸿海、中石油、中石化、中粮……这些五百强企业每天都在供应链的世界里与对手厮杀角逐!
 
但是,这依然没有摆脱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创新上,中国依旧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对于许许多多如笔者一样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汗颜和尴尬的事实!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供应链管理实践和学术界的不断努力和推动,今年十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仅是所有中国供应链管理者值得庆祝的一天,也是中国由供应链“贫穷国家”迈向“富裕国家”的起点!
 
指导意见同时也确定了中国供应链创新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虽然方向已定、未来可期,但是我们还是得清醒地认识到,在现状和目标之间依然存在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这道鸿沟并不会在2020年到来之时,因为我们拿出了一个所谓的“100强企业名单”而彻底改变,也不会因为三年之后我们对外号称成为了“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而被世界所广泛认同。
 
这个最终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应当是:有多少“中国供应链的创新模式”会被全世界、全行业所认可、推广和使用,甚至出现在全球大学的教材里被广泛传播和传颂!
 
那么,在这剩下的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我们如何迈过这道鸿沟?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供应链管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分清楚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应用
创新和应用是两个概念。在笔者看来,中国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或行业还远远达不到具备供应链创新能力的水平。这些企业,大部分来自传统行业,供应链基础还十分薄弱,有的甚至连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意识都尚未建立起来。没有基础,又何来创新!
 
在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我们可以把企业的供应链成熟度分成不同的等级,从原始级、初级、整合级、协同级,最后到智慧级供应链,就好比好比登台阶,下一级是上一级的基础,上一级是下一级的目标。基础不牢,台阶会垮;目标太高,无法跨越。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这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比较低的企业,首先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学习和应用!学习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理念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对于这类企业,片面地追求创新,搞所谓的创新模式或是智慧供应链模式,就好比杀鸡取卵,烧钱不说,还要让人贻笑大方。
 
而对于那些供应链管理成熟度较高的企业,它们已经能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并且能够将前人已经总结的方法和技术融汇贯通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他们要思考的就不再是应用了,而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模式!
 
所谓创新,即是前所未有!在市场竞争中,如果照搬复制别人的模式,或者只知道一味地学习,而没有独创性,是永远无法超越对手的。例如丰田与福特的竞争,靠的是独创的精益生产,而不是福特擅长的那套流水线模式;再如7-11与沃尔玛的竞争,靠的是独创的“精准”零售,而不是沃尔玛擅长的大卖场的“低价”模式。诸如此类案例,数不胜数!
 
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其实质是供应链的竞争。唯有通过更加柔性化的供应链模式,来支持更加贴近用户的产品设计,支撑更加精准的市场营销,才能在商战中拔得头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供应链创新者将出现在那些精通并理解供应链知识工具,正在寻求通过供应链的创新而成为行业佼佼者的企业名单中。
 
其次,关注创新最有可能出现的领域
那么,中国供应链的创新模式将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呢?我们不妨重点关注两类企业:
 
一类是位列行业前列,并且已经拥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的企业。例如华为、联想、海尔、中粮、一汽等大型企业,以及那些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所谓的“Niche”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小型企业。
 
另一类是那些正在通过供应链的工具方法改造传统行业的平台企业。这种“高维度变革”的策略就好比欧洲殖民者进入了蛮荒的美洲,拉动着原始文明进行快速地升级迭代。
 
这类企业极有可能来自于互联网行业或者行业B2B平台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怡亚通、找钢网、创捷供应链等。因为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的能力和技术,它们在与传统行业的碰撞中将迸发出新的灵感,并会将这些灵感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去推进、去试错,从而创造出新的供应链模式。
 
以供应链金融来举例,近些年,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正在发生着快速地迭代更新。从过去的1+N模式,到N+1+N,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再到未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中国必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
 
最后,学界的总结提炼也十分必要
虽然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具备了供应链创新的土壤,也有众多的企业站在了供应链创新的前沿阵地,甚至,我们很有可能都已经形成了足以列入教科书的供应链创新模式,但是很遗憾,这些模式如今依然鲜有人知!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比欧美,我们似乎还缺少一个能够站在企业身边,陪伴它们成长,帮助它们总结、甚至推广和传播先进模式的“重要伙伴”。没错,它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学术界”!
 
众所周知,“精益生产模式”虽然是日本人所创造,但却是美国人调查研究后通过那本著名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所总结和广泛传播的。类似地,戴尔的大规模定制最早也是由学术界经过研究而以案例的形式写进了《运营管理》的教材。而那些知名的协会、机构,如APICS、SCC、ISM、VICS都与企业密切关联,甚至它们本身就是由业界专家联手发起成立的。这些机构协会,不断地通过给企业提供咨询、培训,帮助企业撰写案例,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战法和模式。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和推广,“学术界”的推动功不可没!
 
这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有前锋、有中锋、有后卫、有守门员……但一定会有一个教练团队,在帮助球队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提升!这项工作,唯有站在行业的角度,站在学术的高度,结合企业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
 
供应链的产学研结合,中国显然还是比较落后的。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大学本科学科类目中,依旧还是沿用上个世纪的“物流专业”名称,而没有形成与欧美类似的“供应链专业”学科的系统建设。
 
这方面,笔者和身边的朋友也一直在努力做些推动,虽然还十分微小。例如,我们曾有幸在中国的商学院中成立了第一个以“供应链管理”为名称的专业俱乐部;我们发起创办了“厦门大学中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总结推广中国供应链案例,部分案例还进入了全球第二大案例库“毅伟商学院案例库”并共享于“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供全球商学院的学生所阅读。笔者也尝试在自己的专著《供应链架构师》中进行一些供应链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如供应链架构思维树SATT、供应链集成设计图ISCB、复合供应链匹配模型等,也有幸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专业协会、机构、高校和专家也在一直努力着,典型的协会如、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高校如中欧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在此不一一列举。
 
但是,仅凭少数协会、部分高校以及个别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形成中国供应链创新的模式,需要国家层面对于学科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并对产学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需要更多的高校、学者参与到供应链创新模式的研究中来,需要更多的从业者参与到实践的提炼中去,从而完成中国供应链创新模式的最终“临门一脚”!
 
打造属于中国的“供应链创新模式”,从“供应链贫国”到“供应链强国”,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谁将成为那个最早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中国模式”!
 
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