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VAR模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物流业以及产业结构动态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梁雯,孙红,柴亚丽,桂舒佳,方韶晖
(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其与物流业以及产业结构间的动态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文章选取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GMM估计、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物流业以及产业结构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单方面的推动作用为主。(2)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对其自身、物流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均未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3)物流业和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水平波动的解释能力相近,新型城镇化波动受其自身影响更大;相比较而言,产业结构与物流业对彼此的解释能力均较强。为此,要在加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利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为物流业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条件,实现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物流业;产业结构;长江经济带;P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再次强调了城镇化建设在扩大内需、提供产业动能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城镇化发展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整体结构也在持续改善,城市各项功能日益完善、宜居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新型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也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农村进入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未得到充分保障,部分城镇新居民受政策门槛的限制而无法享受应有的住房、医疗等服务,人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城市病”广泛存在
于各城市之间,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不一致[1]等问题时刻困扰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事关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为此,改变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目前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通常伴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缓和了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与此同时,城市资本的积累、人口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技术的革新均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3]。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又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1],产业结构的调整通常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以及第二、三产业占比的增加,“吸引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大量集聚于第三产业”[2],新型城镇化质量也由此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商品流通是城镇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条件,而城镇的快速发展也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促使商品流通由简单向复杂、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4]。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物流业的崛起同样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降低运作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5]。为此,研究新型城镇化、物流业以及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于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快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
从研究结论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普遍认为产业结构优化能够通过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等支持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会促使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兴起,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进入城镇的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人口城镇化的压力。同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政府税收的增加同样能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存在着阶段性,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直至超越工业化水平后,服务业将代替工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的推动力[6]。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消极的,城镇化中的分工模式使部分国家将过多资源投放于粗放型工业中,而粗放型工业的过度发展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产业结构虽有改变,但并未得到优化[7]。
从研究角度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这两方面内容均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作用不尽相同,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提升;而中西部新型城镇化的进步则源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协同推进[8]。另有学者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新型城镇化有正向带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尤其对社会城镇化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9]。
2.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使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向城镇的集聚,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健全的配套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服务质量的高追求促使商贸流通业、养老服务业等服务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演化[10]。部分学者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影响呈倒U型,而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呈U型。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初始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促使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模式改善,第一、二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开发,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随着第一产业日渐规模化、集约化,其生产总量的增加不再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有所增加,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引领者。随着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日益完善,服务型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流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呈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11]。亦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升级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作用存在地区差异。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升级会促使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不断向第三产业演化,产业附加价值与日俱增,人力、资金等资源向城镇的集聚也为城镇经济、社会、人口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中部地区对第二产业的过度依赖性使其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一定阻碍[12]。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15BJY117);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农村物流发展研究”( SK2015A241) 。
作者简介:梁雯(1962—)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1]参见贺建风、吴慧《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了吗》,《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5期,第59—68页。
[2]参见穆怀中、吴鹏《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家》,2016年第5期,第37—44页。
[3]参见宋丽敏《城镇化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吗?——基于1998—2014年30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8期,第75—78页。
[4]参见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第75—83页。
[5]参见高秀丽、孟飞荣《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热带地理》,2013年第6期,第703—710页。
[6]Michaels Guy, Ranch Ferdinand, Redding Stephen James. Urbanization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Vol.127,Iss.2,pp.535-586.
[7]Farhana Khandaker, Rahman Syed Ajijur, Rahman Mahfuzur. Factors of Migration in Urban Bangladesh: An Empirical Study of Poor Migrants in Rahshahi Cit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Vol.9,Iss.1,pp.105-117.
[8]参见吴穹、仲伟周、张跃胜《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第37—47。
[9]参见魏敏、胡振华《城镇化演进与产业结构演变协调发展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8期,第178—184页。
[10]参见王晓玲、董绍增、张亮、等《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第1期,第202—203页。
[11]参见杨钧、罗能生《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1期,第165—172页。
[12]参见郑蕊、杨光磊《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6期,第119—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