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生产资料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一般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厂房、自然资源和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在我国,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生产资料有所特指,主要包括机电产品、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燃料和化工材料。
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交换关系的总和。现代流通运行过程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分立与统一。
生产资料流通是生产资料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是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到1957年,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起了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第二阶段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到1965年,在计划分配体制范围之内围绕上下左右的管理权力进行了重大调整。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及后两年时期,即从1966年到1978年,生产资料流通遭到严重破坏,但仍延续了计划分配体制。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即从1978年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从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的“物资系统”,发展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性领域,计划管理体制不复存在,国有“物资企业”绝大部分改制转型,生产资料市场几乎完全放开,资源配置实现了市场化。
与生产资料流通行业体制改革历程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物资系统”的投入由国家全部包了下来,而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的财税政策对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几乎没有“倾斜”。这一状况,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开展《生产资料流通行业财税政策研究》。联合会组织成立了由何黎明会长任组长的课题组,对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财税政策现状、问题、企业诉求进行了广泛调研。课题组重点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深入流通企业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了解情况与问题;二是通过专业协会及地方行业组织,广泛调研行业情况和企业诉求;三是搜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发达国家相关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四是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研讨进一步完善行业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建议。
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汇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几经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本报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发展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意义”,主要介绍了“十一五”期间生产资料流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十二五”时期发展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分析了目前该行业由于自身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由于体制性障碍面临的困难;第三部分“生产资料流通行业财税政策现状分析”,从财政、税费两个方面,对现有政策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第四部分 “发达国家流通行业的财税政策”,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为促进流通业发展而实施的有关财税政策;第五部分“生产资料流通行业财税政策建议”,提出了发展生产资料流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行业财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议。
本课题报告以现状描述为基点,详细分析存在问题,明确指出行业发展重点,核心内容是具体政策建议。报告注重实用性、前瞻性、资料性,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制定行业财税政策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发挥国家财税政策的引导、扶持、约束作用,促进生产资料流通在“十二五”时期更好更快地发展。
由于生产资料流通财税政策研究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多、专业性强,而课题组调研范围、相关资料、专业水平等都很有限,因此本课题研究难免有不尽周详和深入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调研工作中予以改进和完善,力求将该项研究工作做得更好,为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生产资料流通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通过完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职能作用,对于保持生产资料流通平稳较快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产资料流通规模庞大
生产资料流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品流通业,其销售总额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倍多。“九五”、“十五”时期,全国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5.6%,“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09年销售总额为27.7万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2010年1-10月为29.1万亿元,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将达到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
2.支撑我国GDP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迅速,支撑我国GDP年均近10%的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2009年,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即生产资料批发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5万亿元、1.63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7%和12.8%;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7%和4.7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41%和11.05%,产业贡献率分别为5.2%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