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着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流通体系各自为政、信息不畅、效率低下,使得农产品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本文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加农民收益。文章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原则,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总体模型,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绩效评价。本文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有关问题,为农产品的流通增值建立起初步的框架。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 物流 构建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发展目标。由于农村地区市场条件差,市场信息闭塞,运输条件受限,往往使得农产品不能及时地卖出,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谷贱伤农、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不能货畅其流,农业发展得再好,也只能满足农民的生存所需,不能增加农民货币收入。
普遍的观点认为,农业生产要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才有助于农民增收。因此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是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个成员的紧密合作,以及对供应链各个主体的有机协调,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过程中,由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加工制造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组成的,涉及将农产品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功能性网链。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目的就是为了使农产品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以最小的成本和损耗实现用户效用的最大化。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流通渠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渠道,即由广大农户自产自销,直接进入市场,将农产品卖给顾客;一类是间接渠道,即农户经中间商将产品卖给最终顾客。间接渠道中,最常见的是生产者(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销地零售商到消费者。目前,我国农产品除少数通过农户直销进入市场外,多数通过中间商到达最终消费者。
然而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关系松散、各自为政、信息不畅、设施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其中包括各主体上的问题,也包括不同主体之间沟通的问题。
在流通体系上有各自不同的主体。作为农产品源头的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信息不畅,市场意识淡薄,在流通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批发市场功能单一,管理、服务手段落后,市场流通无序,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以场地、设施出租为主要收入,是实际上“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末端的农产品零售的情况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作为流通体系通道的物流网络功能单一,作业手段简陋,技术落后,附加值低。农产品的“鲜活”程度是其生命和价值所在。由于受到运输储藏、流通加工作业条件的制约,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且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到30%,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