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购项目定位理论作为采购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从1983年Kraljic提出了采购项目定位矩阵开始,在近3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采购定位理论的评述,并针对企业应用中的需求,提出了今后采购定位理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前瞻性、动态可量化,致力于使一系列的理论可以有效应用于各种采购项目的预测与控制。
关键词:采购定位;供求关系;采购战略;动态量化;预测
1引言
近几年,采购成本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总成本,并影响着企业的潜在利润。企业也意识到,供应商会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所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采购活动并管理好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
1983年,Peter Kraljic将采购视为对企业利润有巨大影响的重要管理领域,发表了“Purchasing must become supply management”一文。至今,他的研究成果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实践中作为参考。
其后,相当数量的学者对Peter Kraljic的采购项目定位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程度的修正和发展。前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单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采购项目定位,二是采购及供应形势的研究(如Van Stekelenborg & Kornelius,1994;Olsen & Ellram,1997)。后期也有学者针对采购关系的复杂背景,对Kraljic模型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如Bensaou,1999;Gelderman & Van Weele,2000)。
本文将以Kraljic的采购项目模型为起点,对近30年来国内外对于采购定位理论的研究、修正和完善过程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2采购定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采购定位理论的基石——基于单一关系的采购项目定位模型
Kraljic在1983年提出的Kraljic采购项目定位模型,是第一个较为完善的综合性采购项目定位模型。时至今日,它依然是采购项目定位以及采购战略制定的基本理论指导,并且成为各种采购定位模型研究和发展的基础。在Kraljic之前,对于采购战略的简单研究主要的着眼点都锁定在企业内部,而Kraljic[1]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的指标进行综合研究,使企业外部的供应和供应对企业内部需求的满足这两者在模型中得到统一。他在模型中明确指出,利润潜力和市场供应风险是对采购项目进行归类的横纵轴基础指标。通过两者的高低进行定位,可以将采购项目分别划分进一个2×2的矩阵,并分类为日常项目、瓶颈项目、杠杆项目以及关键项目(如图1所示)。